2014年11月28日,上海國際工程機械展落幕,徐工集團在全球40多個國家的3000餘家展商中成為焦點,5192平方米的展位,連續7屆成為室外展出面積最大的展商;參展主機產品45台套,零部件產品41款,包括多個最新研發或改進的新品:國內最大的39噸垂直振動壓路機、國內首台可以實現兩種給配料施工的路面養護車等,全都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新突破。
  精彩亮相國際大舞臺,這是徐工集團成立25年來輝煌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說,“我們就像農民種糧食一樣‘深耕’工程機械,始終堅守主業,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壓力,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徐工人的堅守收穫頗豐:多年來始終保持國內行業第一位,成為行業內規模最大、產品品種與系列最全、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集工程機械開發、製造、出口為一體的千億級企業集團,並從一個地方國企躋身世界工程機械前5強。
  一個弱女子“扛起”4000噸
  一臺起重能力4000噸的起重機,僅履帶就有3米多高,履帶底座面積有半個籃球場大小。其20米弔臂發力,可以將大約2300輛奧迪A6轎車同時吊起,如果讓這些車首尾相連,從高鐵南京南站可以排到新街口。
  這個巨無霸的主設計師,是一位柔弱女子——徐工履帶起重機研究所所長孫麗。“來徐工20年,親歷了產品升級,也見證了中國工程機械的進步。”孫麗坦言,大型履帶起重機在國外的歷史超過百年,但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進口。90年代,孫麗進廠不久,徐工集團生產出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0噸履帶起重機,而當時德國利勃海爾的起重機已達到800噸!那時,徐工人曾到利勃海爾參觀,一位德國老工程師很熱情:“你們用攝像機全錄製下來也行。”但是午飯時,翻譯人員說,老工程師後邊還跟了一句話:“反正你們再怎麼學,也永遠做不到。”
  這件事,在徐工集團傳講了十幾年,孫麗和很多工程師都被“激勵”過。1998年,徐工將“50噸”這個數字提升到150噸,2004年達到300噸,成為國內最大的吊車項目。隨後幾年,徐工持續發力,一直發展到4000噸,變身“全球第一弔”。
  成功背後,不僅有像孫麗這樣徐工人的執著,在企業層面,徐工也始終堅守,不涉足和主業無關的產業。專註,讓徐工多了底蘊,經得起風浪。近些年,在國內外工程機械行業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徐工主導產品仍然持續拓展市場,保持領先優勢,今年,徐工獲得行業唯一的中國工業領域最高榮譽“中國工業大獎”和第十四屆全國質量獎。
  平均每天誕生一項新技術
  徐工的堅守並非死守,而是堅持創新,放眼全球,同樣“攻”得出去。
  徐工有條鐵規,每年至少拿出收入的6%搞研發。6000多名研發人員近年創造了2000多項專利,平均每天就有一項新技術、新產品誕生。這其中,100多項產品為國內首產,多項技術填補國家空白,連續3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5次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年過五旬的林海只有初中學歷,在徐工培養下,他取得徐工重大技術革新成果12項,10項成果獲全國一等獎,尤其是他獨立承擔的國內首創汽車起重機電氣自動檢測技術和系統可靠性改進技術,使國產起重機在電氣可靠性方面躍升至國際先進水平,實現綜合效益20多億元。
  融入創新基因的徐工產品帶著“國際範兒”,不斷叩響海外市場。前不久,有“世界第一高”之稱的徐工100米登高平臺消防車,與88米、68米高米數消防車奔赴安哥拉,實現了中國高米數高空消防設備首次批量出口。徐工集團國際事業部副部長劉濤告訴記者,目前徐工已在海外構建起112家經銷商、10個備件中心、350家服務站的全球網絡,年出口萬台主機到159個國家,包括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中亞、中東等市場。“我們在德國、美國設立了研發中心和歐洲採購中心,巴西基地及東歐、中東、印度等6大海外裝配廠陸續投產,穩步推進了全球化佈局。”劉濤說。
  用大愛溫暖腳下的土地
  像種糧一樣堅守工程機械的徐工集團,不僅在企業精神、技術、市場等方面“深耕”,更對腳下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企業獎”、 “江蘇希望工程實施20周年特殊貢獻獎”……一個個榮譽,記錄下徐工人譜寫的大愛之歌。
  今年8月3日,雲南魯甸發生地震,造成很大傷亡。當天晚上,徐工集團便決定組織救援力量,全力協助抗震救災。第二天,徐工的第一批13台設備就到了災區,隨後又有20多台設備趕來。“災難面前,我們必須站出來!”當時在一線搶險的徐工集團員工徐楠說。
  不僅在魯甸,在汶川、玉樹、雅安等地震現場,徐工救援隊同樣第一時間奔赴一線,一臺台奮力救災的徐工機械,成為一抹暖人的“徐工黃”。數次地震救援,徐工共調派大型機械設備400多台,總價值上億元,出動救援人員500餘人次。還有在蘇北龍卷風、臺灣颱風、舟曲泥石流、西南旱災、北京房山暴雨等災害時,徐工也一次次伸出援手。近年來,徐工集團為救災和各類社會公益事業的捐款,達到6500餘萬元。
  本報記者 劉 剛 王 岩 本報通訊員 徐躬軒  (原標題:徐工,這樣“深耕”工程機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38ivusg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